昨天跟媽媽說了我那“偉大”(對我來說很大)的理想,不料她給我的反應并不是我要的:
“啥?去那邊做什么?去采蘋果?你叔叔都去過那邊啦!”
給了她一個很合理的解釋后,她才對我的計劃有了初步的概念。但還是一句話:難道你要一個人自己去嗎?
我當然不是一個人去,但也暫時找不到人陪我去那里。
畢竟去紐西蘭這麼遠,并不是每一個人能像我這樣“瘋狂”的。
而且一去就是半年,還要去拿成績,還要去申請大學,還要去……
為什麼我們的生活總是那麼緊繃?為什麼我們中學生的生活好像是照著一個全年時間表在進行?
還是說只有我一個人不能適應這種所謂的人生?
或許在我的字典上“玩”這個字在目前還是被放大的,
同時間“錢”也在無限量放大,
從小開始我們就被教育說“錢”是最重要的東西,
什麼“有錢無所不能,沒錢就萬萬不能”,“有錢時的鬼推磨”,
就連鬼都向錢看齊,更何況是我們人類!
在這種現實的社會,更不會出現“視錢財如糞土”的人(別告訴我說你不去要錢過活)
我當然不例外!眼前的矛盾,我又應該像哪一點看齊呢?
有時很佩服那些探險家的精神,他們可以犧牲自己的工作時間,甚至是自己的金錢來履行自助旅行的夢想。
更羨慕他們擁有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上路,不管是夫妻,情侶還是普通朋友。
可惜我還沒遇到他們,是我個性孤僻難以相處嗎?
還是我的性格開放到令人難以接受?
這點只有身邊的朋友才能給以我答案。
我們的生活就好像是一個生活時間表,我的時間表和絕大多數的人都是一樣的
5歲開始上幼稚園,7歲開始上小學;
12歲小學畢業,13歲踏入中學的大門;
17歲中學畢業,18歲又再次踏入中學的門檻;
19歲再次畢業,20歲要上大學了(我有能力的話);
24歲大學畢業,就出外打工了,再來是存錢。
先存老婆本,再存教育費,最后是存棺材本。
我們的生活時間表十之八九是這樣的吧?、
這些生活是我們選擇的?我想我們選擇的是職業罷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錢是我們的追求目標。
老婆,孩子,棺材則則是我們的負擔(至少現在我認為是)。
老媽每天說,華人一年做到尾,只有新年才是花錢的時間。
她說這句話的時候,我覺得她是“種族主義者”,但也怪不了她,這是周遭的環境影響。
第二是覺得身為華人很悲哀,為什麼我們要做到一整年,在新年的時候就努力花錢?
我們真的有休息嗎?我爸也是這樣的人,他說人不做,哪兒來吃的?
我沒辦法反駁,因為正是我爸的這種精神才會把我們幾兄弟養起來。
或許是我還沒有這種壓力的存在,所以心裡想的總是不切實際(別人認為,我并不然)。
今天老爸知道了我的想法
又是同樣的說法:
“去那邊做什麼工的?”
“啥?采蘋果?叔叔也去那邊做過啦!”
“你要一個人去啊?”
“那邊的生活費要多少錢?”
“2500什么錢?馬幣還是紐元?”
這一連串的疑問讓我招架不住,根本就不能作出回應
不僅如此,夫妻又一唱一和地說:
“你這么喜歡地理,我看你還是去旅行社先做做看,這樣可以先適應那邊的生活,以后加入真的要做導游的時候也有個經驗。”
他們說要我真的很想去當導游的樣子,雖然他們都不希望我從事這種職業。
同時還巧妙的把話題轉開了,暗喻著要我放棄這種打算,當時的心情跌得很重。
或許我的想法也太突然了,一下子就說想要去紐西蘭,我最遠才獨自去過吉隆坡罷了。
根本就沒有顧及其他的狀況,如金錢不足,沒有同伴,人生地不熟等等的。
或許是我想得太早了,就連書都還沒讀完就說要出國打工。
或許是我不切實際,就算我不愿承認,也不能否認。
今天去和豐的路上,一路上看到橡膠樹初生嫩葉的模樣。
是一片綠油油的樹叢,頓時也把我谷底的心情勾回起來,
看著他們花枝招展的樣子,仿佛是在告訴我說就連馬來西亞的美景還沒搜覽完,為何要去出國去別的地方啊?
也許我應該聽取他們的建議,先把馬來西亞給翻轉完了在出國也不遲!
Os:我還是想去紐西蘭啊!還是先看看表哥的意見再做打算!
吃力與2009年2月22日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