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革命前夕的摩托车日记(The Motorcycle Diaries)
本來純粹聽到這首歌好聽,才知道原來這首歌是從某一部電影中得來的啓發,看完了之後才知道原來我是在閱讀一個不得了的傢伙的故事。我想這次看電影還誤打誤撞得到了領悟,這一切要感謝五月天。
一個還沒畢業的大學生,拋下手上的一切,跟隨者夥伴上路,開始了一趟影響自己終生的摩托車之旅。與其說他倆正在旅行,倒不如說他們兩個正進行著苦行:騎著摩托走兩千里路,又是山區又是雪地;摩托承受不起顛簸在半途報廢,兩人逼得徒步走過接下來的路程;一路上窮得連事物都沒有,長期露宿街頭。這種種“遭遇”絕對不是在普通旅行能夠得到的。
原本想通過汽車的方式,在南美洲遊山玩水,探索不同於自己家鄉的事物,誰知道在路上卻是另一回事。摩托報銷的時候,他們使用徒步的當時繼續旅行,也因為這樣他們更親近了當地的人民。才瞭解到計劃這些東西很多時候都趕不上變化,也正正是因為這些變化,才會使人在旅行路上多了一層體驗。而這些體驗才將會是永記在心中的旅行片段。
越是接近大眾,越是探索到無人所知的秘辛:從原住民口中聽到他們被地主剝削,明明是自己世世代代遺留下來的財產,卻被侵略者給強行奪走。偌大的拉美,原住民連容身之處都沒有;共產主義者顛沛流離到礦山去,因為只有採礦這些危險的工作才不會管你什麽黨派的來請你;一個高度文明的國家卻被侵略者以無情的火藥給屈服,原住民不再擁有屬於他們的土地。在注重包裝的世界當中,唯有真正身處當中才能看清事實,否則我們永遠只是停留在官方建立的表像。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才知道原來這電影的中文譯名:“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說白了,就是因為這趟摩托車之旅后,改變了一個人看事情的觀點,甚至改變了一個人的思想,進而導致一個人的將來怎麼走。從以為自己很瞭解世界的輪廓,到之後發覺到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還是很陌生,不斷省思自己、渺小自己、想要為這些人盡一些綿力,這絕對是不會在我們熟悉的舒適區里得到的啓發。
格瓦拉看見那麼多人可悲可泣的故事之後,從而改變了初衷,原本可以安安定定成為受人尊敬的醫生,變成了歷史上颇具争议的革命家,甚至改變了他的死亡方式。一段路程,改變了人的一生;在格瓦拉的身上,我們得到了驗證,正如他所說的“或許這趟美洲之旅已經改變了我,我已經不是原來的我了”。
其實很多人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總是會聯繫到切·格瓦拉在旅行後的作為,甚至是遭遇,還有什麽關係到因為這趟旅途導致了他更篤信馬克思主義之類這些東西。但是我更欽佩的是他肯放棄一切去追求夢想的精神,那是一種強烈浪漫主義色彩的作為是我們現代人少有的,即便是我也望塵莫及。仔細想想,我真的會因為想要出外旅行而將就快畢業的學業先放在一旁嗎?說了那麼多次想去哪裡走,這裡到那裡,我又哪一次成功了?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有很多東西唯有自己去探索之後才能的到領悟,別人說的是別人家的事,這未必是整個社會的全貌。旅行對自己人生有更大的啓發我不知道,但增廣見聞肯定是旅行中唾手可得的收穫。這陣子看了很多的遊記:《去,你的旅行》、《一路向南》、《搭車去柏林》、《自駕旅行275天》。卻往往讓我彷徨,我是不是真的需要旅行?到底我應該使用哪種方式來進行屬於我的旅行?我,真的有上路的勇氣嗎?
紐西蘭工作旅行和東海岸摩托車之旅,我真的能實現?
圖二:這張照片最給我浪跡天涯的感覺,背後是设立气象站以來從沒下過一滴雨水的阿塔卡瑪沙漠。
我想,我需要旅行的意義。在這齣戲當中,有一句很熱血的對白:在摩托報銷之後,格蘭納多問了格瓦拉還要繼續嗎?
“當然繼續,人一生只有一次三十歲!”
我想,我也有必要給自己在畢業的時候一份禮物,一份自己創造的禮物。
p/s:感謝五月天作出《摩托車日記》這首歌曲,我才得以見識到一段偉大的旅程。
吃力于2012年5月18日筆